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工作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西安理工可靠性团队参加可靠性物理年会:产学研合力共探技术新路径

发布日期:2025-07-20     点击量:


2025716日至18日,中国电子学会可靠性分会第二十七届可靠性物理年会(RPS 2025)在青海西宁圆满收官。本届年会以“面向未来的可靠性物理技术”为核心主题,广泛汇聚了来自高校、企业、国家科研单位等多元领域的可靠性专家。这些专家长期扎根于不同行业,专注于可靠性研究,积累了深厚且独到的经验,为本次年会的学术交流带来了丰富且专业的视角。西安理工大学可靠性研究院积极响应会议号召,组织李鹏阳、王彩琳、王凯、郭伟超、杨兆年、杜进辅、常琦、王瑶八位教师前往西宁参会。其中,李鹏阳、杜进辅、王瑶三位教师受邀在会上作专题报告,全面且系统地展示了学院在可靠性物理领域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发了与会专家的热烈讨论与广泛关注。


在大会主论坛环节,李鹏阳老师在“高质量要求下的机械零件低应力制造”报告中,针对高端装备对零件疲劳可靠性的严苛要求,提出了一种基于表面完整性控制的低应力切削—复合强化一体化工艺。该工艺通过优化切削参数与表面强化工艺的协同作用,有效降低了零件残余应力,显著提升了疲劳寿命。实验数据显示,采用该工艺的关键零件疲劳强度提升效果突出,为高端装备可靠性正向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杜进辅老师以“高温高速动态密封技术及可靠性”为题,聚焦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重大装备在极端工况下的密封难题,系统分析了密封结构的失效机理,并展示了西安理工大学在高温高速动态密封可靠性设计与试验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研究成果为航空航天领域高可靠密封设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与技术解决方案,获与会专家高度评价。



王瑶老师在“复杂系统可靠性建模与分析方法”报告中,针对传统方法在处理复杂系统时的组合爆炸与静态分析局限,提出了一种基于三态贝叶斯网络的建模框架。报告以航空电源系统为例,验证了该框架在计算效率、精度及供电路径依赖分析方面的显著优势。该方法可拓展至轨道交通、智能制造等多个领域,为复杂系统可靠性评估提供了高效、精准的理论工具与实践路径。

会议期间,西安理工大学可靠性团队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赛宝实验室、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湘潭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多家单位专家学者展开深入交流。双方围绕高可靠材料研发、工艺可靠性控制、电子元器件失效机理分析、系统可靠性评估与提升、故障诊断与健康管理等方向,探讨了联合攻关关键技术、共建实验平台及人才培养合作机制。此次交流进一步明确了可靠性学科与行业需求的结合点,为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奠定了坚实基础。

西安理工大学可靠性研究院在此次年会中的表现,充分展示了其在可靠性物理领域的科研实力与创新进取精神。未来,可靠性研究院将紧密围绕国家高端装备制造、家用电器、水利水电等重点领域对可靠性的迫切现实需求,大力深入推进跨学科研究工作,集中优势力量全力以赴突破关键技术瓶颈。通过不懈努力,为我国关键产业环节与重大工程项目的安全稳定运行构筑坚实可靠的技术保障。


版权所有:西安理工大学    陕ICP备05001616号-1

地址:西安理工大学学科2号楼208室 邮编:710048

技术支持:博达软件